硕士生去南大好出国吗?

郎丰乐郎丰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是2016年保送至南京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今年顺利从南大毕业。 下面我来讲讲我的经历: 我本科是南京某大学(非985)的,专业是物理学,成绩不算太好看,大一和大二的期末考试经常挂科,但大三开始发愤图强,均分考到了87+,拿到了几个学校的保研资格,最后选择了南京大学,专业是计算数学。

我刚上研究生的时候也很迷茫,不知道今后的路怎么走,当时也考虑过直博,但是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 在这里我想提醒学弟学妹们,如果打算读研的话最好从大一开始就好好学专业课,争取拿到奖学金(可以激励自己学习的好方法!),并努力通过计算机二级和英语四六级(加分项!);

如果在读研期间有读博的想法,那么建议你提前联系导师,在学术方面多下工夫(发paper),并在大三的时候尽量把自己的英语六级刷到高分(500+),为申请出国做充足的准备。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经历和方法论,仅供参考:

1. 大一、大二成绩不够好看,排名也不算靠前,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利用大三大四的时间把落下的功课补上,提高自己的GPA(尤其是专业课的成绩),同时多参加比赛,多发文章(不管是否属于你专业方向的),拓宽自己的眼界与思路。

2. 想申请国外的博士,现在该怎么做? 我在大一的时候就定了留学的目标,因此从大一开始我就一边认真学习专业课知识,一边阅读相关的文献和论文。在研究生阶段我更加强了数理统计以及大数据相关领域的研究,并做了相应的科研训练。

除了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之外,我还参加了许多相关的会议,在会议上进行报告并和大家互相讨论和分享想法,这些经历都为我的申请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在研二的时候就基本上定下来了要申请的学校和专业,然后根据目标来制定相应的计划。由于美国对统计学专业的PhD申请人相对友好,所以我将主要的目标定在了申请美国的Phd position上面。因此我除了加强量化方面的科研训练之外,还自学了C++并且通过了计算机二级考试,同时我没有忘记提高英语的能力,每天坚持听VOA并看CNN的新闻。

在研究生期间,我共发表了4篇论文(其中3篇是CCC等顶级会议,另外一篇是SCI三区),申请了多个patent(已经公开),并在国际会议和国际杂志上发表了4篇学术论文。

倪学毅倪学毅优质答主

南京大学作为一流学校,有自己强大的专业和实力,而且在学术以及科研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也取得了十分卓越的成果,因此,去南京大学读研究生将来想要出国也是拥有一定优势的:

1、国际交流

学校以建设“世界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全国性的多学科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辐射中心”、“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发展目标。学术水平、教学成果、师资队伍、基础设施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享有“中国科学社的摇篮”、“中国研究科学史的中心”、“东南大学森林”等多项美誉。

与北大一起,并称为国内C9联盟中“两小只”;与北大、清华一起,被哈佛等世界著名高校誉为中国“三强大学”;与北大一起入选USNews世界大学“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得分”排行榜世界第18位。南大与世界上20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并获得多种国际交流途径;每年以访学、联合培养、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学术竞赛和科技实践等形式走出国门的学生近300人次。

2、师资力量

南京大学拥有众多优秀的教学科研人才和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有中国两院院士35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5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9名,国家级教学名师9名,一批中青年学者已在国内外学术界崭露头角。

在2004年度全国高校科技总经费排名中,南大在国内高校排名第五;在全国高校SCI论文年度收录总篇数排名中,南大在国内高校排名第三;在全国高校SCI论文年度引用总篇数排名中,南大在国内高校排名第二。

3、专业实力

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南京大学有3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地质学、天文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5个一级学科排名第二(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物理学、生物学),1个一级学科排名第三(化学)。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固体地球物理学、天体物理学、人文地理学、艺术理论、宗教学等31个国家重点学科分布在21个一级学科。

学校共有37个本科专业入选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二级学科入选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5个二级学科入选国家重点建设学科;还有地质工程与信息技术、功能材料设计与制备和应用等13个省一级学科、12个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52个省特色专业。

4、科研实力

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江苏省级工程中心1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5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

有5个国家重点教材建设基地和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0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士5人。此外,还有4个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江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基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