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研究生啥都不会?
本人,某985高校工学博士,导师是院士,当年刚读博的时候,在实验室呆了一年,什么也没做出来。 感觉就是,实验方案总是调整不出来,最后的结果也没有用。那个时候正好遇到国家“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启动,和导师商量之后决定转向“生物材料”(其实当时还不知道这个分支),重新申请了课题。新的研究方向定下来以后,进入实验室开始实施。还是什么也不会,但是跟着师兄学会了一些基础技能,比如配液体、包被蛋白、提取DNA等等,也能完成一些简单实验了。
总之,在课题组度过了痛苦迷茫且没有成果的三年,终于毕业了。 毕业后进入某公司工作,发现理论功底和能力实在太差,公司也愿意培养,就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吧!然后,又进入了痛苦的迷航期……
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突破自己,发表文章,申请到基金,晋升为主管…… 现在回顾过去,虽然没能在课题组做出什么样的成果,但是培养了基本的科研能力和态度,而且这种能力会终生受益;虽然工作后的进步很艰难,但是在过去的成长路上已经打好了一定的基础,现在能更好的应对工作中需要研究的课题了。
所以,研究生时期的“一无所获”并不是毫无意义,也许现在看不到,但是在今后人生中某个时刻会突然涌现,并且价值连城。
实际上这是一个误解,许多理工科研究生在毕业之后都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是他们一无所成吗?其实不然,大多数的理工科研究生都是通过考研上岸,一步步走过来的,他们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
研究生毕业就业困境的根源在于,许多研究生在读期间并未找到正确的方法来提升自己。他们将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并没有时间和精力从更全面、综合的角度来提升自己。因此,当他们毕业之时,可能会发现自己一无所获,这与学生和导师的期望是相违背的。那么,研究生应该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如何综合提升自己呢?对于研究生时期的方向选择和自我提升规划,这里有一些想法和建议。
找到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科研方向
在研究生期间,选择自己真正热爱且擅长的学术方向是至关重要的。不要因为就业压力而盲目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而是要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这才是提升自己的最佳途径。因为,当你热爱某件事情时,你会更有动力和热情去钻研,这样你才能真正在这个领域发光发热。
因此,在选择研究方向时,可以综合考虑自己的兴趣、职业规划等因素,而非单纯的跟风。只有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才能够更有激情地去追求,也更有可能在这条路上取得成功。
善于利用学校和专业的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及专业提供的资源,积极参加学术讲座和研讨会,拓宽学术视野。同时,主动请教导师或教授,在他们的指导下深入探索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学会听从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更要学会自己思考和分析,不断总结经验,取长补短,以此来不断提升自己。
学会与他人合作,提升为人处世之道
在研究生期间,学会与他人合作非常重要。无论是与导师、同学还是学术大咖,都要学会尊重和倾听他人意见,与他人和谐相处。此外,还可以利用各种机会与不同领域的人进行交流,拓展人际关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总之,研究生期间需要自我管理和综合提升,重点在于找到自己的学术方向,善于利用学校和专业的资源以及学会与他人合作。只有做好了这些方面,才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未来,为就业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