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在香港怎么写?
「學生」和上面那些繁体字一样,是「學」的俗寫。但這裡要注意的是,「學生」的「学」字,在《說文》裡屬於「子部」;而上面的「學」則是屬於「辛部」的字。《說文》裡對「子部」的字有如下解釋——“子部,曰:‘兒、女也’”——即說『子』字的意思就是『兒女』的意思。那麼同樣用為人名時,「學」字就應該取前一解——『學』字代表的就是『學校』的意思了。
我查了現代漢語字典(如〈现代漢語詞典〉),發現大多數字典都收錄了「學」字的兩個形體——繁簡各一。但是,所有簡體中文字典都把「學」字解釋為「學校」的意思,卻把「生」解釋為「生活」、「生命」等意。然而,在古代中國,「學」和「生」都是單獨使用的文字。直到近代東西方文化的衝擊之下,漢字文化圈才逐步統一使用簡化字體,把「學」和「生」合併為二字。
古代中文里的「學」與「生」,其涵義是完全不同的。「學」字代表的是「學校」、「學府」之意;而「生」字代表的是「生命」、「生存"之類的概念。而且,有趣的是,由於古代的「生」字還有「生育」之意,因此古人在給孩子起名時,常愛用「生」字,比如宋朝文壇巨子蘇軾的名字裏就有「苏蘇」「軾軾」「東坡」之類的別名。